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The Road Less Traveled) - [美国] 斯科特·派克
20220527
读完
这本书很厚,有300多页,我觉得废话比较多,没必要写这么长。作者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心理医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他看病的例子。我在大学时就读过这本书,但是没有总结过,当时读可能只有6分,现在读可能有个7、8分左右,现在重新看已经不记得书中的内容了。
作者在文中对自律的定义为: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忠于事实,不逃避现实的痛苦,才能使得心灵变得健康。
什么是真正的爱
作者对于爱的定义也让我很感兴趣,作者认为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是自我更加的成熟。
爱当然是广泛的,作者论述较多的是爱情的部分: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一因为意识与潜意识里有一种性冲动,这种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我们早晚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这种坠入情网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相爱。为何坠入情网不算真正的爱,作者给出了3个原因:
- 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有的时候,不管怀着怎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坠入情网;而有时候,它却有可能不请自来,我们完全有可能爱上某个与自己毫不相称的人,看不到不愿承认或是合理化对方身上的缺点,并对对方产生深深的依赖。与此同时,另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值得你全身心去爱,但你却不会与她/他坠入情网。
- 另外,不管自我如何约束如何严格,你只能控制恋爱的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和激情。
-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张,而是自我界限的部分的暂时性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则无需努力。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很难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只有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走出初恋的幻觉,并愿意各自独处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
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是爱。这种情形多出现在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患者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会有轻生的念头。比如说:“我没有了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是多么的爱他(她)啊!”。这种情况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感。这种关系和感情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到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没有别人的关系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丧失了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都寄托在了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
作者认为导致消极依赖性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由于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与空虚为伴,会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可能使我们强烈的亲近某个人,表面上我们与对方彼此深爱,但实际上却只是依赖对方而已。没有足够的独立和自由的关系反而更容易出现障碍。
作者认为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它与人的性欲有关,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和外在的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繁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虽然作者的论述一定的道理,但从主观上来说,好的“坠入情网”有的时候也能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者缺点,认识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心智的成长。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让作者的观点既具有普适性,但又存在个人偏见。
处在一段关系的很多时候我们声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就如我们真心的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缺乏爱会导致社交上缺乏自信
过于拘谨的人,可能是在社交上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作者在接待一个他的患者的时候,该患者经常为没必要说谢谢的环节道谢,比如说刚见面和进他办公室的时候。作者告诉他:“你这样多礼没有必要。从你的表现来看,就像是一个缺乏自信、以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客人。”患者认为他是诊所的客人,心里上会担心自己不受欢迎,害怕对方觉得给她治病是无聊的,不想给她治疗或者要赶她走。而作者则告诉她,她为治疗付了钱,这段时间和空间都是属于她的,她不用为属于她的东西向作者道谢。造成这位患者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她在家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母亲对她的要求很严厉,除非按照她母亲的话,达到母亲希望的标准,否则她在家中的地位几乎没有任何的保障。她在家中没有安全感,所以和陌生人相处时就更加不会感到安全。所以有时候礼貌是一件好事,过度的拘谨和多礼可能是一种心智不成熟、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心智成熟道路上的障碍
作者认为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懒惰。懒惰使我们逃避承受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而人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无法摆脱懒惰。 作者的做法是:
越是察觉到自己的懒惰,就越强迫自己加快步伐
。
这有点像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的“矛盾意向法”:越是害怕的事情越要去做,反而没那么害怕了。停止与其斗争,转而嘲笑它,从而能忽视它。
人们都倾向于回到熟悉和安全的环境中,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有的人明明有更好的机会,去到更好的环境,但是他们又不想放弃已有的熟悉又安全的环境,即使现有的环境在别人看来是恶劣的,但是他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他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熟悉已久的事物。这种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升迁神经官能症”。也即刚刚得到升职,处于更高地位或者承担更多责任的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作者多年为军队服务做心理治疗,他发现许多低级士官一旦获得升迁,就会患上这种症状。为此许多人不愿晋升,甚至做一些事情逃避和拒绝晋升。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升迁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行使更大的权力,在习惯了听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之后,要成为那个告诉别人怎么做的人是一种很大的转变,需要走出舒适圈。这和我的生活经历很像,较小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读研做一个完全未知的项目时,没有人能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这时候就要自己承担起“指路人”的角色,自己给自己开辟道路,难免心理会有抵抗和焦虑,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应对问题,无比复杂的问题才会变成难得的机遇。
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需要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需要克服懒惰,承担责任,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任何告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成熟之路上必经的痛苦,我们只能独自前行,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心智成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