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奥]Viktor E. Frankl

这本书我是从盖茨的推荐里了解到的。主要讲的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候,都会有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时候,而我也是其中一员,一直在寻找我生命的意义。

作者将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自己在集中营的所见所闻,主要是一些对作者来说印象很深的片段,读起来相对零散,但都比较客观,作者没有描述主观上自己在集中营的生存有多难,只是比较客观的将一些经历展现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感受要想在集中营中活下去有多难。在看过Josh Waitzkin《学习之道》 一书后,我觉得本书的作者在写自己的经历时,没有Josh Waitzkin的代入感强,但书中还是有很多片段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结合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介绍了自己的“意义疗法”。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集中营亲眼目睹一个年轻女子死亡的片段:

这个年轻女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世。但在跟她谈话时,她却很快活,她告诉我:‘感谢命运给予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

作者在第一部分大都拿集中营的犯人来举例,但这对我们平常人也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也都相信生命中真正的机会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仍有机会和挑战,我们需要战胜那些经历,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胜利,否则就是忽视那些挑战,就像绝大多数犯人那样,无声无息的枯萎下去。

作者在第二部分介绍了意义疗法,意义疗法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主要的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 第三是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能够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我想最后一条可能是带有作者个人色彩的,如果限定在意义疗法这三条原则上,我想今天大部分人还是从前面两条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的,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过绝望和无助的时候,但远远不到“绝境”的地步。苦难不一定是追寻意义所必须的,但尽管有苦难,生命仍然可能有意义。

作者怀有身孕的妻子、父母和弟弟都惨死在集中营。在最艰难的时刻,作者时常思念着自己的妻子(作者是在被解救出集中营之后才知道妻子已经去世了),甚至与她“对话”,“看见”她向自己微笑和她坦诚鼓励的表情,那时对作者来说爱自己的妻子已经超越了妻子这个“实体”,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这种爱存在于他的精神和内心当中。这种思念和深沉的爱鼓励和支撑着作者熬过了在集中营的苦难。另外一个支撑作者生存下去的是动机和愿景是作者一本没有写完的书,作者一直想在出狱之后把它完成,而且作者还想在出狱之后给大众普及囚徒心理学,想给别人讲讲他的经历,并且积极的去想象出狱后做这些事的样子。这就是作者当时找到的生命的意义,这使他在绝望的环境中最终存活下来。

另外一个我比较感兴趣,也觉得有道理的是书中所称的“矛盾意向法”。这种技术基础源于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另一方面,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我总结为:越是害怕的事情越要去做,反而没那么害怕了。停止与其斗争,转而嘲笑它,从而能忽视它。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一名年轻的医生由于害怕出汗来向我咨询。他只要一想到会出汗,马上就会大汗淋漓。为了切断这种恶性循环,我建议他在将要出汗时下决心让大家看看他是多么能出汗。一个星期后,他又来告诉我,只要他遇到了引发他预期焦虑的人,他就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汗!’结果,遭受这种恐惧症折磨四年之久的他只用了一个疗程也就是一周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集中营可能是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极端,作者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下来,那他结合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所讲的意义疗法就更加的有说服力,毕竟集中营的生存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最后引用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及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